大连外国语大学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评价指标解读(试行)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支撑材料 |
|
A |
C |
|
1.培养方案 |
1.1 专业定位 |
1.1.1 专业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培养规格情况。 |
专业建设思路充分体现应用型建设需要,专业定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需求,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明显。 |
专业建设思路基本能够体现应用型建设需要,专业定位、培养规格基本符合行业需求,能够部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
相关研究成果、相关工作总结 |
|
1.1.2 专业建设团队形成应用型建设共识及师生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认同情况等。 |
专业建设团队形成应用型建设共识,师生高度认同应用型办学定位。 |
专业建设团队正逐渐形成应用型建设共识,师生对应用型办学定位基本认同。 |
|
1.2 培养目标 |
1.2.1 专业培养目标及体现所服务面向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 |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校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要求,体现服务所面向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准确,基本符合学校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要求,基本体现服务所面向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工作总结 |
|
1.3 课程体系 |
1.3.1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
能够充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充分对应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能够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 |
基本能够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基本能够对应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基本能够体现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 |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相关工作总结 |
|
1.3.2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情况。 |
高度整合相关课程,课程结构优化,已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 |
整合相关课程,课程结构逐步优化,逐渐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 |
|
1.3.3 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况等。 |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 |
|
1.4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情况 |
1.4.1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等情况。 |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规章制度完善,措施得当,效果良好。 |
逐步探索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相关工作总结 |
|
2.师资队伍 |
2.1 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 |
2.1.1 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情况。 |
本专业的师生比低于1:25 |
本专业的师生比达到1:30 |
教师名册;相关佐证材料 |
|
2.1.2 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及学历结构。 |
专业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梯队建设合理。 |
专业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及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梯队建设比较合理。 |
|
2.1.3 教学团队教学及服务社会情况。 |
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能力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按专业教师总数占比≥40%/年,横向课题纳入计算。) |
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良好,基本能够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按专业教师总数占比≥30%/年,横向课题纳入计算。) |
|
2.2 师资队伍结构 |
2.2.1 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数量、占比及授课课时情况。 |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35%,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授课课时与教师占比成比例。 |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结构较比较合理;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授课课时与教师占比成比例。 |
专任教师名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师培训证书或挂职锻炼证明;兼职教师名册 |
|
2.2.2 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数量及占比情况等。 |
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高于75%。 |
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70%。 |
|
2.3 师资队伍建设 |
2.3.1 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情况。 |
具有完善的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方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实施效果良好。 |
逐步形成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实施效果初显。 |
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落实情况总结 |
|
2.3.2 行业、企业、实务部门教师与专业教师互聘的具体措施。 |
具有完备的行业、企业、实务部门教师与学校教师互聘办法,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 |
探索实施行业、企业、实务部门教师与学校教师互聘,逐步形成制度及具体实施办法。 |
|
2.3.3 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培训情况等。 |
落实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培训制度,具体实施情况良好,效果显著,培训人数达到年均40%。 |
正逐步落实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培训制度,尝试具体实施,取得初步成果,培训人数达到年均20%。 |
|
3.教学资源 |
3.1 课程建设 |
3.1.1 课程内容设计情况。 |
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充分结合行业标准,充分体现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 |
课程内容设计比较合理,基本能够结合行业标准,基本体现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 |
相关文件、工作总结等 |
|
3.1.2 课程教学组织情况。 |
课程教学组织科学合理,教学模块与环节设置能够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
课程教学组织比较合理,教学模块与环节设置基本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
|
3.1.3 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
课程资源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成果显著。(一流课程纳入考核) |
课程资源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成果较为明显。(一流课程纳入考核) |
|
3.1.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情况等。 |
校企合作密切,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设共同开发课程≥10门次。 |
校企能够达成合作,探讨共同开发课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共同开发课程≥1门。 |
|
3.2 教材建设 |
3.2.1 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情况。 |
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适时、积极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 |
基本能够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 |
相关工作总结、文件等 |
|
3.2.2 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编写教材情况。 |
具有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编写的教材≥3部,有明显应用型专业特征。 |
逐步开展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编写有应用型专业特征的教材≥1部。 |
|
3.2.3 教材建设成果等。 |
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包括:国家/省级规划教材、特色教材等≥3部。 |
教材建设成果较好,包括:省级规划教材、特色教材等≥1部。 |
|
3.3 校内实验条件及利用(应考虑文科、工科差别) |
3.3.1 专业实验室、工作室等建设情况。 |
专业实验室、工作室等建设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专业实验室、工作室等建设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相关证明材料 |
|
3.3.2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利用情况。 |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满足使用需要,利用率高。 |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基本满足使用需要。 |
|
3.3.3 实验教学质量情况等。 |
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成果丰硕。 |
实验教学基本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成果。 |
|
3.4 校内实训条件及利用(应考虑文科、工科差别) |
3.4.1 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情况。 |
实习、实训制度完备、条件完善,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相关证明材料 |
|
3.4.2 教学仪器设备利用情况等。 |
教学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满足使用需要,利用率高。 |
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基本满足使用需要。 |
|
4.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纳入评价) |
4.1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4.1.1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情况。 |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相关证明材料 |
|
4.2 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4.2.1 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共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 |
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联合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或获批实践教育基地,具有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效果显著。 |
开展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初步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效果较为明显。 |
校企合作协议、相关工作总结 |
|
4.3 校企双向互聘机制 |
4.3.1 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人员双向互聘、相互融合情况等。 |
建立了完善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人员双向互聘、相互融合机制,运行状态好,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 |
初步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人员双向互聘、相互融合机制,运行状态较好,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 |
相关工作总结 |
|
5.教学模式 |
5.1 教学方法 |
5.1.1 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情况。 |
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完备的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报告、相关成果 |
|
5.1.2 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情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等。 |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成效显著。 |
能够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成效初显。 |
|
5.2 教学组织形式 |
5.2.1 积极探索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情况。 |
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完备的现场教学、远程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能够探索现场教学、远程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总结报告、相关成果 |
|
5.2.2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成效等。 |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成效显著。 |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初具成效。 |
|
5.3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 |
5.3.1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及改革情况等。 |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具备完善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 |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能够推进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基本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 |
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总结 |
|
5.4 实践教学 |
5.4.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安排等情况。 |
充分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实训资源配置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形成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
能够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能够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初具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
相关工作总结、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
|
5.4.2 实践教学运行情况;实践学分(学时)占比情况等。 |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完善,实践学分(学时)占比不低于40%。 |
初具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实践学分(学时)占比不低于30%。 |
|
5.5 毕业论文(设计) |
5.5.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企业、行业实际结合情况。 |
毕业论文(设计)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充分面向企业、行业实际。 |
毕业论文(设计)基本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基本能够面向企业、行业实际。 |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的总结报告、改革成果、毕业论文(设计)文本(抽样儿) |
|
5.5.2 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情况。 |
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制度完善,效果明显。 |
初步形成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部分毕业论文(设计)机制。 |
|
5.5.3 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机制情况等。 |
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机制完善,运行效果良好。 |
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机制初步形成,运行效果较好。 |
|
6.创新创业教育 |
6.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6.1.1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建设融合情况。 |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建设基本融合,基本能够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
相关证明材料 |
|
6.1.2 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等。 |
与企业、行业深度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充分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成绩考核等各种教学文件中。 |
逐步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育环节,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成绩考核等各种教学文件中有所体现。 |
|
6.2 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
6.2.1 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协同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情况 |
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深度协同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能够协同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
相关证明材料 |
|
6.2.2 基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利用情况等。 |
基地机构健全,人员、场地、经费得以充分保证,利用率高。 |
逐步建立基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基本能够得以保证,利用率较高。 |
|
7.人才培养质量 |
7.1 在校生质量 |
7.1.1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竞赛获奖,发表论文,取得专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 |
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竞赛获奖、论文发表、取得专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成绩显著,情况良好。 |
学生能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竞赛获奖、论文发表、取得专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成绩较好。 |
相关证书、证明材料 |
|
7.2 毕业生质量 |
7.2.1 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 |
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高。 |
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较高。 |
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就业工作总结;就业单位评价情况 |
|
7.2.2 学生就业单位评价。 |
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本单位的工作稳定性、学校就业服务水平等评价良好。 |
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本单位的工作稳定性、学校就业服务水平等评价较好。 |
|
8.质量保障体系 |
8.1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8.1.1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监控、督导及持续改进机制、实施效果等。 |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过程监控、督导及持续改进机制完备,实施效果良好。 |
初步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过程监控、督导及持续改进机制,实施效果较好。 |
相关文件及佐证材料 |
|
8.2 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
8.2.1 省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专业应用型建设相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等 |
省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良好;专业应用型建设相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良好。 |
省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较好;专业应用型建设相应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较好。 |
相关文件及佐证材料 |
|
9.特色与辐射作用(应考虑文科、工科差别) |
9.1 应用研究与创新 |
9.1.1 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彰显专业特色及成果转化情况等。 |
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彰显了专业特色,经验对同类专业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及时总结应用型建设经验,公开发布或发表总结报告、研究报告,对同类专业改革起到参考作用。专利、著作权、技术转让、为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等情况良好。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 |
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经验对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能够及时总结应用型建设经验,公开发布或发表总结报告、研究报告,对同类专业改革起到参考作用。专利、著作权、技术转让、为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等情况较好。能够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 |
总结报告、相关佐证材料 |
|
该解读依据《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及《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及专业验收检查工作的通知》(辽教办[2019]152号)中《转型发展工作总结报告基本要求(专业)》。 |
|
|
|
|